曹娥碑典故

發(fā)布時間:2025-09-29 15:33:12 瀏覽次數(shù):2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yōu)轫灀P曹娥的美德,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先使屬吏魏朗為之操筆,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

邯鄲淳時甫弱冠,只見他從容捉筆,少許構(gòu)思,一揮而就,眾人嗟嘆不暇。

碑以載孝,孝以文揚。

蔡邕聞訊來觀,手摸碑文而讀,閱后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于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yōu)轫灀P曹娥的美德,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是中國著名碑刻,且有一段字謎的傳說。

曹娥碑開始是由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書寫此碑,千百年來風(fēng)雨滄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臨摹,一直保存至今,所以我們今天在這里看到的其實是宋朝的石碑。曹娥碑高2.1米,寬1米,上面的字體為行楷體。羅貫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圍繞這塊石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話說三國時,曹操和楊修一起來曹娥廟祭拜。看到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義,最后還是楊修破譯了這個謎語,說答案便是“絕妙好辭”。

他給曹操解釋說: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謎底便是“絕妙好辭”。

曹娥碑
需要裝修報建?需要辦理施工許可證?歡迎咨詢客戶經(jīng)理 1822155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