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29 18:50:28 瀏覽次數(shù):2
一詞多義:
1、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名詞,志向)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于議(動詞,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2、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圣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說出)
3、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動詞,安放-鄭人有且置履者(動詞,購置)
4、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形容詞,窮盡)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5、蒼蒼--天之蒼蒼,其正色邪(深藍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灰白色)
古今異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兩個詞,雖然這樣,今義一個詞,連詞。
2、眾人匹之:眾人古義為一般人,今義為大家,多數(shù)人。
3、腹猶果然:古義食飽之狀,今義為副詞,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或作連詞,表假設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4、窮發(fā)之北:發(fā)古義為毛,指草木,今義為頭發(fā)。
通假字:
1、北冥有魚(“冥”通“溟”,大海)
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邊際)
3、適莽蒼者,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5、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區(qū)別)
6、而征一國者(“而”通“能”,能耐)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上古稱數(shù)往往在兩位數(shù)之間加“有”字)
8、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擴展資料:
1、詞匯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于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
2、詞義擴大,指今義的范圍大于古義,古義被包括在今義之中。詞義的擴大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最常見的現(xiàn)象。
3、詞義縮小,指今義的范圍小于古義,今義被包括在古義之中。詞義的縮小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最常見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