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30 05:20:32 瀏覽次數(shù):2
梁啟超(1873年~1929年)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lián)合各省舉人發(fā)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lǐng)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從戊戍變法前一兩年開始,梁啟超與夏曾佑、譚嗣同等便提出“界革命”的口號,并試作新詩,但此時的新詩只不過是“挦扯新名詞以表自異”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xù)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對中國近代詩歌的發(fā)展起了指導作用。在他的理論影響下,黃遵憲等一大批新派詩人出現(xiàn)了。梁啟超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努力實踐新的詩歌理論,他的詩作留存不多,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流亡日本時期,但是用語通俗自由,敢于運用新思想、新知識入詩,詩風流暢?!稅蹏杷恼隆?、《志未酬》等詩感情真摯,語言明白曉暢,是其詩論的較好體現(xiàn)。梁啟超于提出“詩界革命”口號后又提出“小說界革命”的口號,并在創(chuàng)作上進行了積極的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