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知識 > 怎樣能夠教出樂觀的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5-10-22 02:17:01 瀏覽次數(shù):0
要想教出樂觀的孩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相信身教大于言教;給予孩子正確的贊賞和批評;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體驗掌控感;引導孩子形成樂觀“解釋風格”。
1.身教大于言教
孩子可能并不能理解和明白,但他能夠留意他人的風格,會被動地吸收父母的風格。對孩子,我們要做的正確教導,就是用我們自身的樂觀風格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2.正確的贊賞和批評
讓孩子在贊賞中,把結果的產(chǎn)生和自己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那么,就要多用描述性的語句,描述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來表達對孩子贊賞,孩子通過大人的描述,知道了自己行為的能力,并能明白自己努力會有好的結果。
接下來,還可以更進一步地,把描述的行為總結成一個詞,這個詞讓孩子給自己的行為定義成為一種能力或特質,當孩子認為自己據(jù)有某種能力和特質時,就會更有信心去嘗試新的事物,更樂觀地看待不好的結果。
而在批評孩子時,即使是孩子個人原因造成的不當后果,也要強調行為的暫時性,特定性。還可以給孩子指出明確的方法,彌補不當行為帶來的后果。所以,我們要避免對孩子說,“你總是”、“你就是”這樣的字眼。
3.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體驗掌控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早就開始希望體驗更多的自主性,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廣闊的空間,讓孩子驗證自己的行為能力,體驗更多的掌控感,會增加孩子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會讓孩子更主動地嘗試和學習,對自己也有更好的認知。
但我們又必須對孩子的行為做出限制。這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在限制的前提下,讓孩子有一定的掌控權。
4.引導孩子形成樂觀“解釋風格”
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能夠對事物結果的好壞,進行因果分析后,我們要幫助孩子形成樂觀“解釋風格”。特別是遇到不好的結果,孩子容易對自己產(chǎn)生悲觀的看法時,我們要從語言上,引導孩子將結果與樂觀的解釋風格建立聯(lián)結。
我們要教會孩子樂觀,就是要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能從不好的情緒中脫離出來,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讓自己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