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是什么意思

發(fā)布時間:2025-10-27 12:23:01 瀏覽次數(shù):0

囫圇吞棗意思是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tǒng)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囫圇吞棗語法:

囫圇吞棗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囫圇吞棗示例:

讀書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囫圇吞棗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走馬觀花、一知半解、生搬硬套

囫圇吞棗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窮原竟委、尋根究底、舉一反三、字斟句酌、一絲不茍

囫圇吞棗的典故:

有個青年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說:小伙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這玩意兒對牙齒雖然有好處,可是多吃了會傷脾。青年人就問:“那么棗兒呢?”老頭兒說:“棗兒倒是補脾的,可惜傷牙齒,也不能多吃?!?/p>

青年人看看梨兒,又看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說:“那好辦,我吃梨兒就光用牙齒嚼,不咽到肚子里去。那棗兒么,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它?!彼闷鹨粋€棗兒放在嘴里,伸直了脖子吞了下去。他沒想到,圓的棗兒到了肚子里不會消化,對脾當然也不會有什么好處。

囫圇吞棗造句:

1、我們要借鑒古人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切不可囫圇吞棗,應(yīng)該厚積薄發(fā),如老馬識途一般循序漸進。

2、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chǎn)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yīng)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3、對于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我們要消化,不要囫圇吞棗地接收。

4、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yīng)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5、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6、那種只有一個籠統(tǒng)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7、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8、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師發(fā)的家長信囫圇吞棗的看了。

9、同桌看一篇小說,才用十分鐘就囫圇吞棗的看完了。

10、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的理解
需要裝修報建?需要辦理施工許可證?歡迎咨詢客戶經(jīng)理 1822155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