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作者司馬遷是哪個朝代

發(fā)布時間:2025-10-29 09:06:01 瀏覽次數(shù):0

《史記》作者司馬遷所屬朝代為西漢。

內(nèi)容簡介: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占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1、本紀: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2、表: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書:

“書”則記述制度發(fā)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jīng)濟、河渠地理等方面內(nèi)容。

4、世家: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

5、列傳: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shù)民族的傳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jù)了解,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釋義:褚先生說。)就是他的補作。

成書過程:

1、名稱來由: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jù)現(xiàn)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2、創(chuàng)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后,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yōu)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并獻出。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chuàng)作,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3、取材: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jù)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nèi)容豐富。
4、創(chuàng)作過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不要忘記修史的大事,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釋義:兒子雖然愚笨,還會詳述先人所整理的歷史舊聞,不敢有任何缺漏。)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妒酚洝芬浴斗舛U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zhàn)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并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chuàng)傷。出獄后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釋義: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guān)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luò),成為一家的言論。)的史識,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作品鑒賞:

1、敘事藝術(shù):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shù),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guān)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tǒng)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lǐng)域和行業(yè),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jié)構(gòu)。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guī),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chǎn)生獨特的效果。

2、人物刻畫:

(1)注重語言,細節(jié)描寫:

《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所講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釋義: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用人物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馬遷提煉的,最能表現(xiàn)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內(nèi)在美的精粹語言,是藺相如精神品質(zhì)的升華,是他一切行為思想基礎(chǔ),是全篇中最關(guān)重要的一名話。

司馬遷為了突出這句話,先寫廉頗的驕橫以與藺相如的忍讓映襯。但沒有交代藺相如這么做的動機,作一跌宕,從而引出舍人的規(guī)諫,以舍人的狹窄心胸反襯藺相如的坦蕩襟懷,又作一跌宕。

幾經(jīng)騰挪跌宕,作了許多鋪墊,到最緊要最醒目的地方,才點出“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句話來,這確實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個睛一“點”,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讀者面前聳立起來了。

(2)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特寫相結(jié)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記》中,司馬遷刻畫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比如項羽***卿子冠軍宋義一節(jié),這是發(fā)生在起義軍內(nèi)部的一場斗爭,這場戰(zhàn)爭關(guān)系到反秦斗爭的成敗。宋義作為起義軍的將領(lǐng)在關(guān)鍵時刻卻不去救趙,理由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茍且偷安,甚至另有圖謀。作為次將的項羽看穿了他的意圖,當機立斷,斬***宋義,奪取軍權(quán),扭轉(zhuǎn)了局勢。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表現(xiàn)了他的卓識和果斷,表現(xiàn)了他關(guān)懷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負國家安危重任的志氣。又有“項羽最得意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項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戰(zhàn)士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再看看諸侯軍的反應(yīng),“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釋義: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筑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fā)兵出戰(zhàn)。),“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釋義:諸侯軍人人戰(zhàn)栗膽寒。),“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釋義: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后,召見諸侯將領(lǐng),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這一仗,寫出了項羽不畏強敵的精神、無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縱兵、人人惴恐的諸侯軍,更是襯托出了他的英雄氣概。

(3)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描寫李廣就是用的這種手法。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在程不識的映襯下,紅花綠葉,李廣帶兵的特點就格外顯眼、突出。

(4)在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

司馬遷生動具體的寫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再現(xiàn)出緊張多變的場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將各自的個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作者選擇表面平靜,實際***機四伏的鴻門場面,讓眾多人物在明爭暗斗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出了各自鮮明的個性。劉邦的圓滑奸詐,項羽的率直寡謀,張良的深謀從容,范增的偏狹與急躁,樊噲的粗獷豪放,項伯的善良與愚昧,傳神盡相,如在眼前。

(5)互見法的運用:

司馬遷寫《史記》,既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歷史的真實,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見法”。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幾乎交織在一起,司馬遷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這就是“互見法”。

(6)個性化的語言,凸顯人物風姿:

《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在刻畫劉邦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較多的使用了語言描寫的方法,用極富個性的語言,將劉邦的形象生動的展現(xiàn)讀者面前。在《史記》的其他篇章里,司馬遷也多次使用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將人物性格刻畫的惟妙惟肖。

3、風格特征:

深邃意蘊的敘事和生動鮮活的人物的描寫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史記》形成一種雄深雅健的獨特風格?!妒酚洝芬渤晒Φ厮茉炝艘淮笈瘎∪宋?,使全書具有濃郁的悲劇氣氛,并富有傳奇色彩。

4、思想感情:

司馬遷善于把筆下的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表現(xiàn),在敘述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展示個人命運偶然性中所體現(xiàn)的歷史必然性。《史記》中的人物形形***,或卑瑣、或偉岸;有的先榮后辱,有的先辱后榮;有的事業(yè)成功,人生幸運,也有的雖然事業(yè)成功卻命運悲慘。司馬遷既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導演、演員,又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產(chǎn)兒,通過描寫、敘述他們對時勢、潮流的順應(yīng)與抗拒、對歷史機遇的及時把握與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筆勾勒出歷史和人生的壯廓畫面,點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妒酚洝返恼路ā⒕浞?、用詞都有許多獨特之處,別出心裁,不蹈故常,搖曳回蕩,跌宕有致,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chǎn)生傳奇效果。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
需要裝修報建?需要辦理施工許可證?歡迎咨詢客戶經(jīng)理 1822155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