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0-29 17:18:01 瀏覽次數(shù):0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懷?怎么理解?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出自于李白的《廬山遙寄盧御史虛舟》。
《廬山遙寄盧御史虛舟》—唐·李白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 ,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 ,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 ,興因廬山發(fā)。
閑窺石鏡清我心 ,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盧敖游太清。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一路南下,于第二年攻陷潼關。
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磷管轄長江流域。
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師順江東下,途經九江時,聽聞李白在廬山避難,三請李白出廬山,李白***,參加了永王幕府。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躊躇滿志,以為可以一展抱負,“奮其智能,愿為輔弼”,成為像謝安那樣叱咤風云的人物。
隨軍途中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然而,永王招募李白只是想借用李白的名望為自己招攬人才。
他領兵東巡,打著靖難的旗號,實際上是想乘亂奪取皇權,最后兵敗身死,李白也被以附逆罪判流放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guī)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年)從江夏往潯陽再游廬山時作了這首詩。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楚狂”指楚國人接輿。
“鳳歌”接輿見孔子時唱的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這句一開始就用了孔子游楚的典故,孔子曾去楚國,游說楚王。
接輿在他車旁高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嘲笑孔子癡迷為官。
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要象楚狂那樣游歷名山去過隱居的生活。
李白政治失意后,心灰意冷,借對儒家孔子的嘲諷,表明自己要脫離政治仕途,尋求道家瀟灑自由的隱逸生活的決心。
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政治失意后的消極情緒,以及對黑暗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嘲諷與不屑。
這兩句詩是唐肅宗上元元年(七六零),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夜狼時,中途赦還,歸途中游廬山所作《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開篇兩句。
謠,是一種詩體,廬山謠,廬山歌謠。
盧虛舟,字幼真,唐范陽(今北京大興)人,肅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故云盧侍御。
這首詩從嘲笑孔子奔走求官入手,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了游仙的主題。
詩中廬山充滿仙氣,詩人斷絕世情,只想吞服還丹,使三丹田和積如一,實現(xiàn)琴心三疊。
表現(xiàn)出李白在人生道路上遭遇重大挫折后,對政治心灰意冷,再無當年那種報國熱情。
他只想寄情山水,求仙問道,用道家的虛妄思想來掩蓋苦悶。
的確,李白作此詩后不到兩年,便與世長辭。
此詩雖然表現(xiàn)李白暮年的悲觀情緒,但在描寫廬山風景時,他的大氣磅礴的風格不減當年,他有聲有色的描寫,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