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0-31 21:51:01 瀏覽次數(shù):0
五岳分別是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西岳華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擴展資料:
三山五岳,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世界道教圣地。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聞名于全世界的風(fēng)景了!
俗語說“五岳歸來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的說法。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東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lǐng)就叫“岳”。后來把主管方岳的官吏與岳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tǒng)—起來了,便出現(xiàn)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據(jù)道教典范《洞天記》云:“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岳?!秉S帝遠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圖不出中原黃河流域,黃帝是否封岳無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現(xiàn)了四岳是無可置疑的。
歷史上各朝京都雖屢有變遷,均不出豫、晉、陜、三省范圍,其所封四岳都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
春秋產(chǎn)生了“五行”之說,戰(zhàn)國時頗為流行。由于陰陽學(xué)家鄒衍等人的大力宣揚,“五德終始論”越來越盛?!拔逶馈敝f才應(yīng)運而生,故《詩話》曾說:“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p>
中國岳山稱名始見于《尚書》?!渡袝酚袞|、西、南、北四岳,而無五岳。四岳山名見于經(jīng)書者唯有東岳岱宗?!吨芏Y·大宗伯·大司樂》始言五岳,而不言為何山。
后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才對名山大川較翔實可靠地總結(jié)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變過程:“因為夏、商、周的國都都在黃河與洛水之間,所以嵩山為中岳,其他四岳各隨其方,四瀆都在山東。至秦稱帝,建都咸陽時則五岳、四瀆均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確規(guī)定:自河南省崤山以東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二,即濟水和淮河?!?/p>
《史記·封禪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綜上所述,漢之前五岳之制因勢而異,各有不同。西周建都于豐、鎬,以華山為中岳: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陽)以后,又以嵩山為中岳,華山為西岳。只有東岳泰山和北岳恒山稱呼未變。至漢武帝時,確立五岳制度,并登禮天柱山封為南岳。
據(jù)《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發(fā)詔書,確定以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岳,恒山(河北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將南岳由衡山移往霍山,至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南北朝后,才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重新詔定湖南湘江之濱的衡山為南岳,廢霍山為名山。北岳恒山在漢、唐、宋、明時,皆在山陽的河北曲陽登禮,遙祭恒山(河北恒山)。
明代中后期渾源利用河北恒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之際,偽造歷史,附會傳說,稱渾源玄武山為恒山,向朝廷提出改祀,到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祀北岳于渾源。這就是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