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的作者是誰

發(fā)布時間:2025-11-01 07:58:01 瀏覽次數(shù):0

春曉的作者是孟浩然。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

注釋

1、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2、聞:聽見。

3、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4、夜來風(fēng)雨聲:一作“欲知昨夜風(fēng)”。

5、花落知多少: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譯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日里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fēng)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jìn)士不中,還歸故鄉(xiāng)?!洞簳浴芳词撬[居鹿門山時所作。

全鑒賞詩

孟浩然有些寫景抒情的小詩,風(fēng)格閑淡清遠(yuǎn),含蓄爽麗,耐人玩味。他的五絕《春曉》就流傳極廣,也最為膾炙人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覺曉”是說,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冬季的生活,對春天的到來,一時還不大適應(yīng),所以多為春氣所困,酣眠而忘曉。這是人們幾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詩的語言道及的經(jīng)歷和感受,一經(jīng)詩人道出,即能心領(lǐng)神會,感到異常親切自然。這是一層意思。再者,由于夜間風(fēng)雨,詩人擔(dān)心春花被摧殘、打落,或者為這場“隨風(fēng)潛入夜”的“好雨”的降臨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曉。從中可以見出詩人的雅興和清致。有的注本將“不覺曉”解釋成“不知不覺天已破曉”,則興味蕭然矣。

“處處聞啼鳥”?!疤澍B”是承首句的“春”字而來,并緊扣了“春曉”的題面。窗外啼鳥爭喧,還能“處處聞”之,一方面表明詩人的春宵酣夢已經(jīng)被繁密細(xì)碎的鳥聲所喚醒,一方面也意味著天曉和晴朗。詩人用這得以“處處聞”的鳥啼聲把讀者從詩人的芝蘭雅室引向廣闊的大自然:春天雨后清晨充滿無限生機(jī),這里是花鳥的世界?;ㄓ忻匀说纳屎妥砣说姆枷?,鳥有宛轉(zhuǎn)的歌喉和翩飛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爛熳的春色,滲透著詩人歡暢喜悅之情。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詩意至此忽來一個轉(zhuǎn)折,但仍有詩人思維的軌跡可尋:由“聞啼鳥”而聯(lián)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聯(lián)想到睡前的夜雨,于是發(fā)出“花落知多少”的嘆問。這種嘆問,或是問人,如同詞人李清照濃睡后的“試問卷簾人”,也可能是不經(jīng)意的自問。因?yàn)榇藭r尚在初曉,詩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觀,故用問句。在這問句中,流露出一種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評此詩時說:“描寫春曉,而含有一種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詩評注讀本》卷三)此話講得不錯,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過,這種感情表現(xiàn)得比較淡薄,是不關(guān)世事的隱逸詩人的感情。清代詩評家認(rèn)為“詩猶文也,忌直貴曲”(施補(bǔ)華《峴傭說詩》),主張“短幅中藏?zé)o數(shù)曲折”(黃氏《蓼園詞評》)。本詩就有這樣的藝術(shù)特色。此外,語言清新自然,詩體玲瓏剔透,可謂佳作天成,妙手偶得。

春曉是誰寫的
需要裝修報建?需要辦理施工許可證?歡迎咨詢客戶經(jīng)理 1822155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