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1-01 17:52:01 瀏覽次數(shù):0
gé jiè。爬行動物,外形像壁虎而大,頭大,背部灰色而有紅色斑點。吃蚊、蠅等小蟲。又稱仙蟾,臺灣稱為大守宮。體型較大,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頭長大于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皮膚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xì)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布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huán)紋。吻鱗不接鼻孔。背部粒鱗間散布的疣鱗約12-14縱列。指、趾間微蹼。棲息于山巖或荒野的巖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nèi),生活于樹林、開闊地、山區(qū)、荒漠及房屋內(nèi)。多夜間活動,主食昆蟲。多為卵生,每次產(chǎn)2枚。主要分布于亞洲東南部和南部,在印度東北部到澳大利亞群島也有發(fā)現(xiàn)。
棲息環(huán)境:在山巖或荒野的巖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nèi),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檐、墻壁附近活動。主要生活于亞熱帶石灰?guī)r構(gòu)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樹木并有供其飲水的水源,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棲息環(huán)境有3種類型:一為樹洞中,二為房舍環(huán)境,三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種環(huán)境的共同特點是四周多農(nóng)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