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1-06 08:53:01 瀏覽次數(shù):1
秦滅六國,收天下之兵,鑄以金人十二,這十二個金人后來去哪里了?對此你怎么看?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為維護(hù)統(tǒng)治,下令將全國各地兵器集中至咸陽銷毀,并鑄成十二個銅人,關(guān)于這十二個銅人,秦亡后去向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項羽滅秦后,火燒阿房宮,連這十二個金人一同燒毀,由于史無記載,信之甚少;二是秦始皇死后,十二金人連同秦始皇的心愛之物一塊陪葬到陵墓里去了;三是秦亡后,東漢末年權(quán)臣董卓銷毀十個銅人、把它制成銅錢,剩余的兩個他命人運至長安城清門里;魏明帝曹睿時,下令將這兩個銅人運至洛陽,由于銅人太重搬到中途而停止,東晉十六國時,后趙的石季龍又下令把它搬到了螂城,到前秦苻堅統(tǒng)一北方后,將剩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毀,至此十二個銅人全部毀滅。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但這十二座高大的銅人如今卻已經(jīng)不知去向,它們的下落究竟如何?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而其中毀于董卓之手的說法應(yīng)該是較為可信的。
兩種沒有證據(jù)的說法1、毀于項羽之說。
公元前207年,項羽西入關(guān)中,與劉邦的秋毫不犯不同,《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居數(shù)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于是,便有說法認(rèn)為,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銅人也被毀于這場大火。
原因是,項羽極為仇恨秦國,因而仇視秦國的一切標(biāo)志和代表,如此高大的十二座銅人自然也無法逃過他的仇恨,終是難逃厄運。
不過,這種說法并無任何直接證據(jù)予以支撐。
2、埋入秦始皇陵之說。
這種觀點認(rèn)為,這十二個高大的銅人乃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因此在秦始皇陵營造好之后,便將這十二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作為秦始皇的隨葬品,埋入了陵墓。
與前一種說法一樣,這種說法同樣沒有直接證據(jù)。
比較可信的第三種說法第三種說法認(rèn)為是毀于董卓之手,這種說法倒是有一定的史料支撐,但至于董卓將十二座“金人”全部毀掉,還是只毀掉了其中十座,目前仍有爭論。
1、毀掉十二座之說。
這種說法源于《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的記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銖錢。
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除了《三國志》之外,《后漢書》和《資治通鑒》同樣如此記載。
“悉”顯然有“全部”的意思在內(nèi),且董卓是用來鑄造銅錢的,自然是越多越好。
2、毀掉十座之說。
這種說法則源于《關(guān)中記》的記載,“董卓壞銅人,余二枚,徒清門里。
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
后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也就是說,董卓將其中十座銷毀鑄成銅錢,而剩余的兩個則被他下令遷到了長安清門里。
之后,魏明帝曹叡又下令將兩個銅人暈倒洛陽,但僅僅運到霸城,便因為金人實在太重,不得不放棄。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后趙國君石虎又將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
最后,前秦苻堅又將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毀。
不過《關(guān)中記》并非正史,可信度要打折扣,《魏略》中雖然有提到兩個銅人,但卻并未記載是否為秦銅人。
不過,在我看來,既然董卓是要用銅人來鑄造銅錢,豈會只用掉十座而留下兩座?我認(rèn)為十二座全部被董卓毀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