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知識 > 終不知車翻譯(終不知車)
發(fā)布時間:2025-11-11 04:25:01 瀏覽次數(shù):1
1、《終不知車》越國沒有車,有個游玩的越人在晉國與楚國的野外得到一輛車,車的軸條腐朽了并且車輪壞了,車的輥軸折斷了并且車轅破壞了,沒有可以使用的地方了。
2、不過越人的家鄉(xiāng)沒有車,于是用船載回家并向眾人炫耀。
3、觀賞的人都夸耀他而且都相信了那個越人的話,以為車本來就是這樣的,模仿的人很多很多。
4、一段時間后,晉國和楚國的人來到越國看到了他們的車都笑他們笨拙,越人以為他們在欺騙自己,就沒有理會。
5、等到敵兵進(jìn)攻他們的國家時,越兵率領(lǐng)破車去抵御敵人。
6、結(jié)果車子壞了,大敗給敵軍,但最終還是不知道什么是車。
7、原文:越無車,有游者得車于晉楚之郊,輻朽而輪敗,輥折而轅毀,無所可用。
8、然以其鄉(xiāng)之未嘗有也,舟載以歸而夸諸人。
9、觀者聞其夸而信之,以為車固若是,效而為之者相屬。
10、他日,晉楚之人見而笑其拙,越人以為紿己,不顧。
11、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車御之。
12、車壞,大敗,終不知其車也。
13、學(xué)者之患亦然。
14、此文出自方孝孺所著的《遜志齋集》。
15、擴(kuò)展資料寫作背景:該集成編于方氏生前,洪武三十年,友人林右、王紳為之作序。
16、方氏殉節(jié)后,其詩文散失殆盡。
17、七十多年后,臨海人趙洪收集遺篇,得詩文三百二十四篇,于天順七年在成都捐俸刻以行世,稱為蜀本。
18、又十五年后,黃巖人謝鐸、黃孔昭收集到葉盛、林鶚、王汶等所藏的抄本,加上蜀本,共得詩文一千三百余篇,編成三十卷,拾遺十卷,交寧海知縣郭紳等刊刻,稱為邑本。
19、又四十年后,臺州知府顧與黃綰、趙淵等據(jù)此本編為二十四卷,重新刊行,稱為郡本。
20、嘉靖四十年,浙江提學(xué)副使范惟一與唐堯臣、王可大等以郡本為底本,參校蜀本、邑本刊行,《四部叢刊》據(jù)此本影印。
21、此后刊本不出上述本子。
22、文章簡介:方孝孺把圣賢作為表率,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熱衷于學(xué)道修德,期許著有朝一日能恢復(fù)周禮。
23、《遜志齋集》卷一《幼儀雜箴》二十首的序開門見山指出:“道元于事,無乎不在古之人。
24、”由于“后世教無其法,學(xué)失其本”致使“這者汩于名勢之慕、利祿這誘,內(nèi)無所養(yǎng),外無所約,而人之成德者難矣。
25、”于是,《遜志齋集》的內(nèi)容就是說的如何修養(yǎng)心性,成為“明王道”的道德君子。
26、方孝孺認(rèn)為學(xué)道之初要“養(yǎng)其心志,約其形體”,這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加以修煉。
27、因此《幼儀雜箴》列舉了坐、立、行、寢、揖、拜、食、飲、言、動、笑、喜、怒、憂、好、惡、取、與、誦、書二十項與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當(dāng)勉之目”為箴。
28、“揭于左右”,其目的是“近而至乎遠(yuǎn)”,使修道者由“克己”達(dá)到“忘己”,使“其心虛明廣大,與天地同體”,從而“參配天地”,幾達(dá)“圣人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