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28 21:23:55 瀏覽次數:1
本機音頻放大部分電路如圖1所示,膽前級部分每聲道由1個5670擔任,5670為美國產的中μ 雙三極管;由其一半作電流反饋,共陰放大,另一半作緩沖輸出,以更好地與LM1875連接,電壓增益約為11倍。從圖中可以看出膽前級的電路非常簡單,每聲道電路才用了4只電阻和1只耦合電容,非常適合DIY。LM1875基本上采用國半的標準電路,只是在輸入端加了帶通濾波電路,用于濾除超高和超低頻率的信號,提高信噪比和防止自激。
本機電源部分電路如圖2所示,為做這款功放,特意去訂做了一個100W的環(huán)形變壓器,其參數如圖2所示。因高壓為單繞組,且要采用6Z4整流作高壓延,故用了兩個高速整流管UF5408和6Z4組成全橋整流。至于整流效果,感覺還不錯。高壓整流經CLCRC濾波,給膽前級電路供電,膽前級的燈絲用交流供電,因只有單6.3V,為了抑制燈絲引起的噪聲,燈絲電壓由兩個配對的50Ω/2W電阻(也可用100Ω/2W的電位器代替)連接,將燈絲電位抬高至 32V左右。相對于膽前級電路的供電,LM1875的供電就簡單多了。
二、外殼制作
對于一般的DIY者來說,最不容易的是做一個漂亮的外殼和布局,本人也不例外。本機外殼是用鋁合金型材制作而成,先確定布局,把元器件往型材上擺,看效果。擺來擺去最終覺得如題頭照片中的布局看起來最順眼(如有合適的牛罩就更完美了),就確定這個布局。
根據布局確定外殼的長度為280mm、型材寬為96mm、高為40mm。接下來就是鉗工活了,按布局需要進行切割、鉆孔、攻絲、打磨等。因機箱小,背板無法安裝4位音頻輸出座,故音頻輸入和輸出均用RCA座,電源線也只用兩芯的。外露的那塊散熱片尺寸為84mm×40mm×20mm,原想法是整體協調才往上裝的,但沒想到這機器發(fā)熱還真大,即使這樣開機1小時后機殼都熱得燙手(整個機殼作散熱)。
三、元件選擇
沒有刻意去選擇元器件,都是用手頭上現有的,不管是拆機的還是全新的,合適的就用上了,正好這些元器件的外形裝入這個小機箱也很合適。膽管6Z4為上海產的,5670為23美國產的(可用國產的6N3直接代用),管座為國產普通品,低頻扼流圈為4H/100mA。LM1875電源整流使用的是ON的高速整流管U860,濾波主電容為6800μF/25V每聲道。這個電容尺寸較大,為ф 35mm×80mm,兩個電容幾乎占了機箱的1/3空間。
據說為飛利浦公司的,當初是見其“份量”很足,平均電流有效值在100Hz(50℃)處為7.3A,花了10元/對買下的,現在終于用上了,不知效果如何?退耦電容為ROE的220μF/25V。因整流濾波后的電壓約為24V,故這兩種電容的耐壓再高些,效果會更好。膽前級的濾波電容用的是西門子和 ROE的。較早的耦合電容采用的是美國electrocube的。電阻采用的有國產的金膜、大紅袍、飛利浦、DALE等,很雜。
四、電路板制作
電路板分兩塊制作,一塊為電源板(圖3),另一塊為放大板,兩塊板的大小基本一樣,約為90mm×75mm。電路板的布局要結合整機的布局來安排(圖4)。電路用假雙面多孔板焊制,因板面較小,元件排列較緊密,故布線上要花些心思。
五、組裝調試
因機殼較小, 組裝相對較麻煩,如裝好再拆就更麻煩,故力求一次成功。先將管座、扼流圈、電源變壓器(加3mm厚的墊片防震)固定在機殼上,并將線整理好特別是燈絲線一定要緊密絞合(圖4)。將焊好的功放板裝入機殼內、固定。將電源板裝入機殼內,連接交流電源,并通電測試整流、濾波后電壓是否正常(測試時發(fā)現使用的 6Z4老化,整流后只有180V,更換新的后正常)。將電源接入功放板,通電檢查有無異常并調整電阻Rk阻值,使高壓輸出為170~180V,同時測量 A、B、C三點電壓分別為125V、2.5V、125.8V左右即可。先不接入信號,輸出接上揚聲器,旋轉電位器,聽揚聲器有無異常聲音。
在測試時發(fā)現有“咝咝”聲隨電位器的變化而變化。將電位器外殼接地后噪聲消失了。在不接入音頻信號和音頻線時,音量開至最大,要離音箱20cm才能聽到輕微的“咝咝”聲。輸入音樂信號,聲音出來了。接下來是安裝前后面板,固定大電容,將連接線整理順暢,高壓地和低壓地要通過1個0.1μF電容與機殼相連。機腳用兩塊90mm×10mm×15mm的硬海綿代替(圖5中的黑色部分),用雙面膠粘住,這樣效果不錯,平穩(wěn)還防震。由于空間太小,因此未裝揚聲器保護電路,但此機的開、關機沖擊聲很小。
六、聲音表現
初聽聲音有些硬,過了一段時間后再與另一臺6J1+6N3+LM3886對比,整體上LM1875比LM3886要耐聽,聲音更柔和,低頻的厚實和下潛深度也比LM3886要好,但高頻比LM3886要略暗一點。算算材料成本,也就200元左右,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