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知識 > 張冠李戴的成語成語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5-09-29 06:21:57 瀏覽次數(shù):2
張冠李戴的成語故事如下:
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jīng)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
【成語】張冠李戴
【解釋】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rèn)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出處】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p>
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帽兒李公戴?!?/p>
【例句】媽媽常常把影星的名字張冠李戴,弄得我們啼笑皆非。
【接龍】張冠李戴——戴罪立功——功成名就
【近義詞】指鹿為馬 破綻百出 似是而非
【反義詞】對號入座 無可非議 毫厘不爽
很久以前,有一對好朋友叫張冠和李戴。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性格互補,非常投緣。他們對成語非常感興趣,經(jīng)常一起研究成語的故事。
有一天,他們聽說城外傳來了一位愛說謊的商人,名叫吳纏。吳纏以欺騙別人為樂,常常編造各種離奇的故事和花言巧語來騙人。張冠和李戴決定一起去挑戰(zhàn)吳纏的謊言技巧。
他們找到吳纏,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嗎?”吳纏自信地回答:“當(dāng)然可以,這對我來說太簡單了?!庇谑?,張冠和李戴向他提出下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無語的眼神表示你不愿意說謊嗎?” 吳纏被問住了,他苦思冥想,一時間竟然無言以對。
張冠和李戴看出吳纏不愿意回答問題,于是決定放棄和他交往。他們認(rèn)為,只有真心待人,不說謊,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誼。作為朋友,他們相互信任,從不欺騙對方,所以真實的友誼從未改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真實,不要說謊。張冠和李戴便成了模范朋友,他們的友誼也在成語中被稱為“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1]
意為將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頭上,將這一方涉及的事情安插給那一方,比喻認(rèn)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它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口語、書面語通用,多含貶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