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鄰說明什么道理

發(fā)布時間:2025-10-26 03:20:01 瀏覽次數(shù):0

《智子疑鄰》說明道理是:不能用親疏遠近作為評判他人的標準,要客觀看待他人的意見,從實際出發(fā),一視同仁地對待周遭的各種意見,這樣才能清醒地判斷現(xiàn)狀,并且做出正確且合適的決策。

出自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的《韓非子·說難?顏則旭篇》。
全文為: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釋義:

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备舯诘睦先艘策@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注釋:

1、宋:宋國。

2、富人:富裕的人。

3、雨(yù):下雨,名詞作動詞。

4、壞:毀壞,損壞。

5、筑:修補。

6、盜:小偷,在這里動詞活用為名詞。

7、父(fǔ):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這里譯為“老人”,指鄰居家的老人。

8、亦云:也這樣說。

9、暮:晚上。

10、而:表修飾。

11、果:果然。

12、亡:丟失。

13、家:指這家人。

14、甚:很,非常。

15、而(疑鄰人之父):表示轉折關系。

賞析:

從鄰人的老人說,好心沒好報,歸到交淺言深上,從此人情練達,沉默是金。這一層不說。這擺明了是批評主人家不對,同樣的意見因為親疏遠近而態(tài)度迥異,所謂“薄者見疑”(釋義:關系淺薄的人就會受到懷疑)。意即親疏厚薄是一種妨礙,妨礙了主人家對真相正誤的認識。

其實韓非本意倒非批評“智其子疑其鄰”的主人家,這則寓言見于《說難》篇,意思是勸說別人是何等的困難,因為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這是被韓非當做一個事實接受的,所以他的主要目標是研究那些能夠有助于讓別人聽取自己意見的注意事項。交淺不可言深就是注意事項之一,所以韓非這則寓言的本意是批評富人的做法——因兩人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被韓非當做事實接受的“薄者見疑”,在今天有更加技術化的解釋?!懊總€人所處位置不同”的說法換成經濟學語言,就是因信息的不對稱狀態(tài)而導致交易費用的迥異,從而影響每個人的判斷和行為選擇。韓非子在《說難》中的一切努力,就是今天信息經濟學企圖解決的問題,即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讓對方說真話,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話,最終與對方達成契約。

“親疏”的差別這里有兩個意義,兩方面都構成我們判價分析問題的重要進路,而非妨礙。其一是利益立場的分殊。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為他兒子是財產權的共同受益人和繼承人,除非爺倆的關系另出問題,他兒子顯然缺乏***的合理利益動機。其二則是信息的不對稱。交易費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了解對方和建立信任機制的成本?!坝H”意味著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著成本的高昂。所以建立起現(xiàn)代法治秩序和信用體系之前,交易的半徑總不太可能超越“親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環(huán)境中去。

兒子是什么樣的人我們自然很清楚,鄰人是怎么樣的人卻不了解。這是懷疑的合理基礎。一個重要細節(jié)是案發(fā)之前,主人對二人的建議并沒有因為親疏遠近而厚此薄彼。鄰人“見疑”是在案發(fā)之后。我們設想一番,墻壞和失竊之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半天時間知道這一事實并利用這一事實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廣人稀,鄰里原本很少。人口流動性又差,外來人口會非常引人注目。這案子交給哪一家**局,根據(jù)已有線索,這位鄰人也很可能成為嫌疑人。

啟示:兩個人會因為身份和關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對待。

作者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zhàn)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荀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xiàn)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智子疑鄰寓意
需要裝修報建?需要辦理施工許可證?歡迎咨詢客戶經理 1822155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