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裝修知識(shí) > 海金沙功效與作用_海金沙的種植技術(shù)_食用海金沙的注意事項(xiàng)

海金沙功效與作用_海金沙的種植技術(shù)_食用海金沙的注意事項(xiàng)

時(shí)間:2024-08-04 18:23:48 瀏覽量:

1 海金沙的研究與常用藥方

  燙火傷:海金沙莖、葉燒灰存性研成細(xì)末,用麻油調(diào)搽患處。

  流行性腮腺炎:海金沙藤根30克,水煎服。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海金沙藤3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熱淋:鮮海金沙莖葉30克,搗汁,冷開水兌服。

  乳腺炎:海金沙根20~30克,黃酒、水各半煎服,暖睡取汗;另用鮮海金沙莖葉、鮮犁頭草各等份,搗爛外敷。

  熱淋急痛。用海沙草陰干,研末。每服二錢,煎生甘草湯調(diào)上。藥中加滑石亦可。

  小便不通,臍下悶滿。用海金沙一兩、臘南茶半兩、一起搗碎。每服三錢,生姜、甘草煎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小便膏淋如油。用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一天服二次。

  血淋。用海金沙研為末。每服一錢,用親朋汲水或沙糖水送下。

  脾濕腫滿(腹脹如鼓,氣喘,不能星臥)。用海金沙三錢,白術(shù)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頭一兩半,共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能瀉為好。此方名“海金沙散”。

2 海金沙的鑒別與應(yīng)用

  海金沙為常用中藥材之一,有清利濕熱、通淋止痛、利水消腫之功,用于熱淋、石淋、血淋、膏淋等證見尿熱、尿道疼痛者,以及脾虛濕盛之通身腫滿之癥等。

  海金沙乃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葉片背面邊緣著生的穗狀孢子囊中的孢子,其細(xì)小呈微粒狀,棕黃至淺棕黃色,體輕,有滑潤感。由于海金沙的自身性狀特點(diǎn),因此屬于極易摻假品種。

  一般鑒別:用手捻之有光滑感,握之如絲般柔滑,置于手中易從指縫中滑落,聞之氣微,味淡;撒于水中則浮于水面而不沉,加熱后開始逐漸下沉,水面混濁;置火中,易燃燒,并發(fā)出爆鳴聲,且伴有閃光。燃燒過程中無煙霧出現(xiàn),亦無灰、渣殘留。

  由于海金沙價(jià)值較高,并且較為稀缺,因而部分商販往往摻入相似的細(xì)黃沙,極難鑒別,如果用火試偽品,仍可看到閃花和聽到爆鳴聲;如果用水試,由于海金沙在水面的張力,細(xì)沙亦較難快速沉于水底。

  比較好的鑒別方法是分離法,即利用沙子和海金沙的直徑差別進(jìn)行分離,因?yàn)樯匙又睆揭话阋笥诤=鹕虫咦?。方法是取適量海金沙,用140目分樣篩過篩,則140目以下的基本上就是純品了,140目以上的則應(yīng)多為沙子。分別稱取140目以上和以下的重量進(jìn)行計(jì)算,即可知摻沙的比例。

  當(dāng)然,如果摻有細(xì)黃土,用手抄之,則細(xì)黃土?xí)街谑种干希阻b別。因?yàn)楹=鹕扯际橇P缘?,不易附著在手上?/p>

3 食用海金沙的注意事項(xiàng)

  海金沙是海金沙科草本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中醫(yī)認(rèn)為海金沙有清熱利濕,排石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海金沙花粉膠囊等。

傳統(tǒng)應(yīng)用

  1、海金沙配甘草:海金沙甘淡寒,清熱利水通淋;甘草生用,性亦偏寒涼,瀉火解毒,并能緩急止痛。兩藥合用,清熱瀉火、通淋止痛之力加強(qiáng),用治濕熱蘊(yùn)結(jié)膀胱所致的各種淋證。

  2、海金沙配金錢草:海金沙擅入小腸、膀胱血分,功專清二經(jīng)血分之熱,利尿通淋;金錢草清利濕熱,利膽排石。兩藥伍用相互促進(jìn),清熱利尿通淋排石之功尤著,用治尿路結(jié)石、膽道結(jié)石。

  3、海金沙配浮石:海金沙性寒味甘,清熱利尿,通淋排石,長于清化小腸、膀胱濕熱而通利水道;海浮石咸寒,清肺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化石通淋,長于清肅水之上源而利水道。兩藥伍用,清上安下,相得益彰,利尿通淋止痛之功倍增,主治砂淋、石淋小便淋漓澀痛者。

食用禁忌

  腎陰虧虛者慎用。

注意事項(xiàng)

  海金沙植物的全草亦能入藥,名海金沙草,又名海金沙藤,其性味、功效與海金沙相似,井兼能清熱解毒,故臨床除用于淋病外,還可用于濕熱所致的黃疸、痢疾、白帶,以及癰腫、瘡毒等,入煎劑用量15~30g。

4 海金沙的種植技術(shù)

  海金沙盆栽土壤以排水良好的富含有機(jī)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為宜。放置室內(nèi)散射光充足處,稍有直射光亦可正常生長。夏季應(yīng)避免直曬。生長期需保持土壤濕潤和足夠的空氣濕度。需肥不多,每月施一次薄肥即可,多肥易造成徒長。攀援性強(qiáng),葉軸伸展可長達(dá)4~5m,故盆栽時(shí)可設(shè)立支架造型,使其攀援,甚為美觀。

  海金沙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攀援草本。根莖細(xì)長,橫走,黑褐色蔌栗褐色,密生有節(jié)的毛。莖無限生長;葉多數(shù)生于短枝兩側(cè),短枝長3~8mm,頂端有被毛茸的休眠小芽。葉2型,紙質(zhì),營養(yǎng)葉尖三角形,2回羽狀,小羽片寬3~8mm,邊緣有淺鈍齒;孢子葉卵狀三角形,羽片邊緣有流蘇狀孢子囊穗。孢子囊梨形,環(huán)帶位于小頭。孢子期5~11月

  海金沙生于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主產(chǎn)廣東、浙江;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5 海金沙功效與作用

  海金沙主治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白濁,白帶,肝炎,腎炎水腫,咽喉腫痛,痄腮,腸炎,痢疾,皮膚濕疹,帶狀皰疹。

  《嘉祐本草》: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消、蓬砂共療傷寒熱狂,或丸或散。

  《綱目》: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解熱毒氣。

  《本草正義》: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濁,女子帶下。

  《中國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廣西中藥志》:用于水腫及熱病吐血。

  《湖南藥物志》:補(bǔ)脾健胃。治小兒食積。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尿路感染,尿路結(jié)石,腎炎水腫,感冒發(fā)熱,小便短亦,腸炎,痢疾。

  《江西草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治肝炎,腎性水腫,皮膚濕疹,水痘,尿血。痄腮,風(fēng)火牙痛,喉蛾,白喉,帶狀皰疹,小兒L疳積。

6 海金沙簡介

  海金沙(拉丁學(xué)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別名:金沙藤、左轉(zhuǎn)藤、蛤蟆藤、羅網(wǎng)藤、鐵線藤、吐絲草、鼎擦藤、猛古藤。多年生攀援草本,植株高可達(dá)4米。葉紙質(zhì),干后祿褐色。長圓披針形,排列稀疏,暗褐色,無毛。

  藥味:甘、淡,性寒;歸小腸經(jīng)、膀胱經(jīng)。無毒。有通利小腸,療傷寒熱狂,治濕熱腫毒,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經(jīng)痛,解熱毒氣”。又四川用之治筋骨疼痛。

  植株高攀達(dá)1-4米。葉軸上面有二條狹邊,羽片多數(shù),相距約9-11厘米,對生于葉軸上的短距兩側(cè),平展。距長達(dá)3毫米。端有一叢黃色柔毛復(fù)蓋腋芽。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長寬幾相等,約10-12厘米或較狹,柄長1.5-1.8厘米,同羽軸一樣多少被短灰毛,兩側(cè)并有狹邊,二回羽狀;一回羽片2-4對,互生,柄長4-8毫米,和小羽軸都有狹翅及短毛,基部一對卵圓形,長4-8厘米。寬3-6厘米,一回羽狀;二回小羽片2-3對,卵狀三角形,具短柄或無柄,互生,掌狀三裂;末回裂片短闊,中央一條長2-3厘米,寬6-8毫米,基部楔形或心臟形,先端鈍,頂端的二回羽片長2.5-3.5厘米,寬8-10毫米,波狀淺裂;向上的一回小羽片近掌狀分裂或不分裂,較短,葉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圓鋸齒。主脈明顯,側(cè)脈纖細(xì),從主脈斜上,1-2回二叉分歧,直達(dá)鋸齒。葉紙質(zhì),干后祿褐色。兩面沿中肋及脈上略有短毛。能育羽片卵狀三角形,長寬幾相等,約12-20厘米,或長稍過于寬,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4-5對,互生,相距約2-3厘米,長圓披針形,長5-10厘米,基部寬4-6厘米、一回羽狀,二回小羽片3-4對。卵狀三角形,羽狀深裂。孢子囊穗長2-4毫米,往往長遠(yuǎn)超過小羽片的中央不育部分,排列稀疏,暗褐色,無毛。

TAG: 海金沙

© 轉(zhuǎn)乾企業(yè)管理-上海店鋪裝修報(bào)建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 黔ICP備2023009682號

免責(zé)聲明:本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xué)習(xí)參考,信息和圖片素材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內(nèi)容侵權(quán)與違規(guī),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我們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處理。聯(lián)系郵箱:303555158#QQ.COM (把#換成@)